<tr id="qcgrv"></tr>
<output id="qcgrv"><track id="qcgrv"></track></output>

<ins id="qcgrv"><option id="qcgrv"></option></ins>

      1. <noscript id="qcgrv"></noscript>

        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五)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校勘】《玉函经》“浮”字上有“其”字,“汤”字下有“主之”两字。

        【句释】外证未解,犹言表证未解,这就是表能代表外的证据。脉浮弱是太阳中风自汗的脉搏,参看上篇第一二条。

        【串解】方有执云:“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犹在也,浮弱即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中风,凡在未转变者,仍当从于解肌,盖严不得下早之意。”本条是上篇第十二条的缩写,表未解的,一定从表解,不要轻率地被出汗、脉浮弱等症状而动摇解表的主张,所以仍用桂枝汤。

        【语译】太阳中风表证,一直存在着,没有发生变化,脉搏虽呈现浮弱,仍当从汗解,应服桂枝汤。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校勘】成无己本、《玉函经》、千金方“杏子”作“杏人”。《千金翼方》作“桂枝汤”,并有“一云麻黄汤”五字小注。

        【串解】成无己云:“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厚朴杏人以下逆气。”太阳病,本为机体正气抵抗疾病上冲外向的机势,发表,是助其机势,增其抗力,所以一表而病愈,用下剂是逆其机势,削弱它的抗力,本条是体力较好的,虽然吃了下药,正气没有因之动摇,仍然上冲外向,继续和疾病斗争,这种机势表现在症状上为微喘,上篇第十五条“下之后,其气上冲”,就是这种机转,所以同样用桂枝汤,不过那里喘证不显著,这里喘证显著,因而便加入厚朴、杏仁镇喘息。

        【语译】太阳表证,不应该用下剂,假如误下了而些微现喘,这是正气继续抗病,表证仍然存在的象征,可于桂枝汤中加厚朴杏仁两味镇喘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校勘】成无己本不载本方,仅于第十卷云:“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人五十个(去皮、尖),依前法。”

        【释方】《名医别录》云:“厚朴主消痰下气,胸中呕不止。”《神农本草经》云:“杏仁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上篇一八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可见仲景用厚朴杏子平喘,是有很多经验的。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校勘】成无己本、《玉函经》“解”字下有“者”字,“汤”字下有“主之”二字。《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欲字。

        【串解】钱潢云:“太阳中风,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自汗等表证未除,理宜汗解,慎不可下,下之则于理为不顺,于法为逆,逆则变生,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宜以桂枝汤主之,无他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从外之内,即外感病,外感病虽然盛于内,还是应当先治其外,所以外未解,不可下,是治疗上的定则。

        【语译】太阳表证还存在的时候,只有解表,决不能用泻下法,误下了是违反治疗原则的,解表,还是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最好。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校勘】成无己本、《玉函经》“故在外”作“故之在外”。《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当”字下没有“须”字,“解外则愈”作“解其外则愈”。成无己本“汤”字下有“主之”二字。

        【串解】钱潢云:“表证未解,未可遽用他法也,医见汗后不解,疑其邪已入里,而复下之,下之而不愈者,以药不中病,故令不愈也,今以脉仍浮,故知邪仍在外,当须仍解其外则愈矣,宜以桂枝汤主之。”太阳表证,用发汗法解表,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时候因于病人体力的不同,经发汗病仍不愈,所以桂枝汤有服至二三剂的,就是因为表证还在的原故。这条告诉我们认证要确,治疗不准,毫无主见的,不要轻率临床。

        【语译】太阳表证,经过发汗不愈,应观察他的脉证变化情况,来作继续治疗的依据。不要轻率地就用泻下剂。等到泻下后病还是不好时,才诊察到病人的脉搏是浮脉,幸而表证还在,没有变坏,这时便应当即用桂枝汤一类的解表剂进行治疗,使其得到彻底的解表而好转。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证”作“候”,《脉经》“仍”作“续”。

        【音义】瞑,迷形切,音溟,寐也。衄,女育切,音欲,鼻黏膜出血曰衄。

        【句释】目瞑,体温上升,头面充血,心烦晕眩,而欲闭目求得暂时安静的状态。衄,头部充血,鼻腔末梢血管破裂所致。

        【串解】成无己云:“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而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这正是服用麻黄汤的时机。据日人广濑天津、久保山、西尾重等的报告,麻黄能增高血压,服麻黄后温覆,便心机亢进,脉搏增加,全身温暖,颜面及耳边尤甚,次即出汗,可见服汤后发烦目瞑鼻衄是可能的,如遇着这种现象时,知道这是一时血循环加快,头部充血的关系,所以叫做阳气重。等到出汗以后,就会逐渐轻快的,但不一定都有这种现象发生。

        【语译】患太阳伤寒证,脉搏浮紧,不出汗发热,周身疼痛,尽管是已经八九天了,而伤寒表证是完全具备的,正合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假如服了麻黄汤,病势稍为顿挫以后,便发生烦闷不安,连眼睛都懒得睁开,甚至流鼻血等现象时,这是麻黄汤唤起了全身充血的关系,毫不要惊慌,一会儿汗出了就会轻松的。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串解】发热不出汗,体温无从放散,以致不断地上升,充血越发加剧,鼻黏膜微血管同时充血,复因呼吸的冲动,以致破裂而出血,成无己云:“衄则热随血散”,头部充血可以因此减轻,而体温亦得以逐渐的调节,所以说“自衄者愈”。

        【语译】患太阳病,脉搏浮紧,发热,不出汗,可能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如这时鼻腔出血,充血可能因此降低,这是机体得到天然调节的象征。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校勘】《玉函经》“在表”二字作“不得越”,没有“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两句。《脉经》作“若发汗不大彻”。《玉函经》、《脉经》“涩”作“”,“故知也”作“故知之”。

        【音义】缘,余专切,音沿。缘缘,联绵貌,作“不断”的意义解。怫,音佛,郁也,魏乐府苦寒行有“我心何怫郁”句,作愤懑的意思解。越,音粤,发也,散也。

        【句释】二阳,指阳明、太阳的表证归并于阳明,这叫做“并病”。面色缘缘正赤,即是面部不断地充血发红,阳气怫郁不得越,犹言已经高度充血,汗腺仍然闭塞着,不扩张发汗,以致体温仍得不到发泄。熏,是古人发汗解表方法之一,《外台秘要》伤寒门引崔氏方云:“疗伤寒阮河南蒸发,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小洒,取蚕沙若桃叶桑叶柏叶,诸禾糠及麦麸,皆可取用,易得者,牛马粪亦可,但臭耳,桃叶欲落时,益可收取干之,以此等物著火处,令厚二三寸,布席卧上,温覆,用此发汗,汗皆出,若过热,当细审消息,大热者可重席,汗出周身,辄便止,当以温粉粉身,勿令遇风。”又天行病发汗门引张文仲方云:“支太医桃叶汤熏身法,水一石,煮桃叶,取七斗,以荐席自围,衣被盖上,安桃汤于床箦下,取热自熏,停少时,当雨汗,汗遍去汤,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则愈。”从此便可见到当时熏法的一般。短气,即呼吸浅表的喘促,仍为高热的结果。涩脉,《内经》谓参伍不调为涩,指下触觉脉搏的波动涩滞不流利,为血行障碍的脉象,汗闭或汗出不彻,虽可能见到这种脉象,究不常见,更不可能根据脉搏的涩滞,而预知其汗不彻的情况,这段文字可能有错误。

        【串解】成无己云:“太阳病未解,传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本条着重之点有五: 太阳病高热不解,可能由表热演变为阳明里热证。② 里热证当用下剂,但必须要在完全没有表证的时候。③ 已演变为里证,但表证还存在时,仍当解表发汗。④ 头面发热发红的现象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生理机转的充血,一种是没有及时发汗的结果。⑤ 高热的结果,可能引起烦躁喘息等症状。

        【语译】什么叫做“二阳并病”呢?就是在太阳病期,虽经发汗,并没有减退,竟演变而成为阳明里热证。如高热、出汗、不恶寒,这就是阳明里热证的主要证候,可以用清里的方法来治疗,假使太阳表证还存在,便不可用清里的下法,而必须用发汗解表法。如病人脸色不断地发热发红,这是头面末梢血管的充血,还可以用熏法等解表发汗,但要知道汗出得不透的时候,面部仍然可能有继续充血情况的。高热充血的结果,不仅是面部发红,甚而还要出现全身说不出的痛楚的烦躁,呼吸喘促,连睡都不行,只有坐着,这时仍然只有用发汗法来治疗它。如果诊断得病人脉搏有涩滞的形象,这是血循环有障碍,与汗出不透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校勘】《玉函经》“乃”字作“而”字。

        【音义】须,待也,悸,心动也。

        【句释】脉浮数,为血循环加快,而末梢脉管充血的脉搏,也就是正气抗病有向外向上趋势的表证脉搏。身重,为运动神经机能障碍,四肢有脱力的感觉。这是属于真武汤证的阳虚(参看三百一十六条);心悸,即心脏的悸动,又叫做心悸亢进,血液缺乏,血压有低落的象征,这是属于炙甘草汤证的阴虚(参看一百七十七条)。尺中脉微,脉法以尺中主里,这就是里虚的脉搏。成无己把这句和身重心悸句连接来讲,是正确的。表里实,犹言机体的机能已恢复正常,外在和内在的关系。都很协调了,津液自和,是古人指汗出病退而言。

        【串解】程应旄说:“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言邪气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无疑矣,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唯损其胃气,虚其津液,而营血亏乏可知,其人尺中之脉必微,夫寸主表,尺主里,今脉虽浮数而尺中则微,是为表实里虚,麻黄汤之伐营,为表里俱实者设,岂可更用之以虚其里乎,须用和表实里之法治之,使表里两实,则津液自和,而邪无所容,不须发汗,而自汗出愈矣。”表证表脉,即应解表不应攻里,攻里而弄得身重心悸脉微,阴阳两虚,这时纵然有表证,亦应当考虑发汗了,只有用建中汤新加汤之类,使其机能逐渐地恢复以后,才会自然汗出而表解。

        【语译】凡是太阳表证,脉搏又现浮数,这时发汗解表,病况无有不好转的。假使不解表而攻里,施用下法,弄出了身重、心悸、脉微等阴阳两虚的症状,便不要再发汗了,虽然还有表证,亦应当俟其机体好转,正气复原以后,些微出点汗就好了。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校勘】《玉函经》“身疼”下有“头”字。《脉经》“身”字下有“体”字。成无己本“知”字下有“之”字。《玉函经》“何以知然”作“何以故”,“荣气不足”上有“此为”二字,“血少”作“血气微少”,《脉经》亦有“此为”和“微”字。

        【句释】尺中迟者,即尺部的脉搏现迟,《脉经》说:“呼吸三至,去来极迟”,就是脉搏的至数减少,心动弛缓,血压降低,便可能见到这种脉搏。

        【串解】钱潢云:“浮紧、伤寒之脉也,法当身疼腰痛,宜以麻黄汤汗解之为是。假若按其脉而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尺中脉迟,则知肾脏真元衰少,荣血不足,血少之故,未可以汗夺血也。”伤寒身疼痛,脉浮紧,发汗解表,这是正治,脉迟,主要是心脏衰弱,血循环不良的关系,所以称为“荣气不足,血少”,钱潢以为是肾脏真元衰少,反而说支离了,这是为了要迁就“尺中”的说法而附会的。

        【语译】脉搏浮紧,身体疼痛,这是太阳伤寒证,应当发汗解表,假使脉搏不浮紧而至数不足,是这人有心脏衰弱和贫血的可能,便不应该发汗了。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

        久久国产视频看看
        <tr id="qcgrv"></tr>
        <output id="qcgrv"><track id="qcgrv"></track></output>

        <ins id="qcgrv"><option id="qcgrv"></option></ins>

          1. <noscript id="qcgrv"></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