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學姐#事件網絡輿情專報
2020-11-25 13:38:44
最近,#清華學姐#事件在網上引起關注:11月20日,網傳清華美院一名女學生稱男同學騷擾自己,并將身份信息公開至社交媒體,后查監控發現是誤會。該事發酵后,疑似當事女生回應“互相道歉,就此了結”。清華美院一老師表示,目前兩人已經和解,網上大多數信息都是營銷號在進行炒作的。相關話題#清華學姐#到目前為止閱讀量達到13.3億次,討論量達到23.2萬次,有關對于此事件的回應#清華美院老師回應咸豬手事件#到目前為止閱讀量達到4.2億次,討論量達到3.1萬次。
清華大學學姐冤枉學弟咸豬手的事,其實早在上熱搜前的兩天,當事雙方就已經妥善處理完畢了。但這個小故事依然受到輿論熱議登上熱搜榜,吸引了無數人關注。那么,這件事如此快速發酵傳播,其中又反映了網絡輿論的哪些特點和現象呢?
利益選擇性傳播特征凸顯
網絡輿情“爆炸性傳播”、“病毒性傳播”特征明顯,事件迅速傳播擴大、波及面更廣、影響更大。通常來說與網民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問題、女性權益問題,性別對立問題等都是網絡輿情的易燃點,更容易產生輿論共鳴,引發輿論對這些問題的爭論和探討。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民的網絡信息利益選擇性傳播特征逐漸凸顯,很容易接受并傳播與自身興趣愛好、情緒觀點、利益權益等趨同的信息。#清華學姐#事件中輿論集中關注的性騷擾、社會性死亡、男女性別對立、輿論裹挾等問題,都是時下新聞媒體報道和社會性議題中網民較為關注,參與度較高的話題,極易點燃網民情緒,加劇網絡輿論的迅速發酵、擴散與傳播。通常而言,性騷擾事件中受害的多為女性,而此事件的結果大大超出人們的意料,“受騷擾”的學姐打破人們的慣有觀念,成為事件中的強勢一方,巨大的反轉,極端的男女立場對立的推波助瀾,短時間內刷屏網絡,吸引輿論關注,讓更多網友快速聚集參與到事件的傳播擴散和評論之中,推動網絡輿論熱度不斷攀升。
群體對立現象
根據輿情監測系統對微博客類社交網絡進行數據分析,有76.3%的網友對于#清華學姐#一事持負面觀點,爭論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性別換位思考、社會性死亡的思考、裹挾輿論謀取個人利益、網絡暴力等方面。
在互聯網輿論中,人們在個體表達時缺乏理性論證,更傾向與自我意見的表達,而不是事實論證,缺乏溝通理性,而群體互動會帶來更多的盲從、非理性,進而形成群體對立現象。
對此事持負面觀點的網友認為清華學姐的言論中充滿了對套路規則的完全掌握,多數網友認為她是在利用輿論裹挾著網友對男生進行大眾審判,通過沒有事實根據的自我想法抹黑他人性騷擾,在朋友圈對別人造成社會性死亡的成本太低,而且事后的道歉更是缺乏誠意,但是對學弟而言造成的名譽損失以及精神、心理傷害卻不是簡單的道歉就能彌補的。在一個流量爆炸輕易就能讓人社會性死亡的互聯網時代下,誣陷不應被無視。
現實層面而言這件事當事雙方已經處理完畢了,然而在網上還有很多人借清華學姐從挑撥對立上升為性別對立,在網絡傳播的時候,不停的添加新的內容,談論的對象也會從學姐、學弟這兩個具體的人物跳脫出來,變成男性和女性兩個群體的代表性爭論。
輿論討論的重點從網絡時代克制自己社交行為到女性社會環境的討論,再到女性防御手段過度,讓網絡曝光成為首選手段等,對立的雙方都會把極端的言論當成對面群體的普遍觀點,在這樣的對立中,平臺、大V收獲關注、流量、粉絲,普通用戶在參與爭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抱團的溫暖和力量以及情感發泄的快感,爭論的不斷發酵升級,加深了兩個群體之間的不信任,這種群體的不信任導致往后群體在遇到類似事件申訴時會遭受更多的懷疑,讓真正需要被懲罰的人借此逃脫。試想下次如果真有女生被騷擾,吃瓜群眾是否會因為清華學姐事件的影響而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呢?
輿論的弱定理
輿論世界是強肉弱食的傳播世界。在輿論世界里,強弱是最重要的屬性與最核心的關系,所有的屬性與關系都可以轉換為強弱的屬性與關系。輿論世界的強弱與現實世界的強弱剛好倒置?,F實中的強者恰恰是輿論中的弱者,輿論的能量朝著有利于現實中弱者的方向運動,現實中的強者要在輿論中獲得優勢必須與弱者相連接,必須從弱者中汲取輿論的能量。在通常的性騷擾事件中,女性往往是弱勢群體,而清華學姐事件中,女性一改平時給公眾的印象,成為事件中的主導,而學弟作為現實中的強者反而成為了事件中的弱勢,更容易引起話題點和討論度。
一個輿論場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因果關系、是非關系、對錯關系……任何關系對輿論場的作用力,都不能與強弱關系相提并論。輿論雙方的各種關系在輿論傳播中,最后都轉化為了強弱關系。輿論場再根據雙方的強弱關系進行站隊、回應與流轉。生活場的強弱關系與輿論場的強弱關系不僅不相同,甚至相反,而輿論場的強弱關系也隨著傳播方式的選擇與傳播過程的展開發生相應變化。一句話:強弱是變化著的,所以有輿論的逆轉。清華學姐事件中,學姐從女性遭受騷擾的弱者,帶著天然輿論優勢在朋友圈揭露“咸豬手”,導致輿論快速走高。學姐朋友圈,犀利霸道的語氣及姿態,伴隨著事態的進展,最終也讓她逆轉成輿論漩渦里的弱者,隨后的道歉聲明顯得毫無誠意,更加加劇了爭議。
輿論世界是爭奪關注與爭取認同的表面世界。在爭奪關注時,強者在媒介資源上占據優勢,其居高臨下的地位容易成為輿論的焦點。但在爭取認同時,強者永遠是少數派,弱者在認同上有著巨大的人口優勢。一切不能滿足弱者(包括迎合、欺騙弱者)的輿論,一定不能得到比較多數的認同。特別是在輿論沖突中,強者的身份、姿態、價值觀甚至表達方式都會成為爭取認同的障礙。而清華學姐事件中,正是她這種強者姿態及道歉的表達方式,讓她喪失了輿論的同情,也導致了這次輿論的經久不息。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16603434133 )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